读书心得-潘晶晶

作者: 发布日期:2016年01月04日 13:29 浏览次数:

 《师生沟通的艺术》读书报告

    我选择阅读了唐思群、屠荣生先生编著的《师生沟通的艺术》这本书,阅读后真的令我感触颇深,受益匪浅。

一位优秀教师感悟到:学生是先喜欢老师这个人,然后才会喜欢老师讲的课和提供的教育。”刚看到这句话时还对它将信将疑,直到在实践中真正接触到这样的事实,我不得不信服。成功的教育,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。通过这本书,我不仅了解和懂得、而且还能学会:师生沟通与教育效能关系的最新理念;人际沟通规律及在师生沟通中的应用;克服沟通障碍、化解学生挫折的心理学方法:师生沟通中的口语和体态语艺术;批评和表扬学生的一些原则和策略;课堂纪律管理以及课堂沟通策略。从中让我感悟到:“沟通就是构架心灵之间的桥梁,而不是建造只可容膝的碉堡。有了这桥,你就可拥有整个世界,甚至拥有一个宇宙。”

    这本书首先让我明白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是教育成功的关键,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。这本书阐述了师生沟通和教育效能的最新理念,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效能,我们发现在学校中,学牛往往是先喜欢教师,喜欢教所提供的教育。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觉是“喜欢”近是不喜欢.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个接受。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规则。在人际关系的规则一条最重要的原则,那就是个人事上的成功,只有15%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,另外的85%要靠沟通技巧。因为人是充满感情的,有着各自的需求和欲望,有不问的兴趣和偏好,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空间。师生交往时,如果教师伤害了学的自和感情,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,那么,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,学生也不会接受了,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。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,对这个数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,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理解教师的语言,接受教师的要求。因此,学生是先喜欢教师,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,接受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。

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,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,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,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、尊重、彼此接纳、理解的关系,那么,任何教育活动都以使学产生兴趣接受性。反之,在师生关系中,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无能、自卑,觉得被同学落、嗤笑,觉得自己不被信任,不被理解,无论是他平时多么喜欢的课程,他也会产生学习的热情,更不会学校产生好感了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感,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。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首先要养成的教育能力。沟通是一门艺术。一次成功的沟通,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。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。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,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明白,而教师的柔情学生永远不懂。双方都互相埋怨并都在苦恼中,教师失望,学生伤心。其实,不痛不通。通过沟通,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,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。

在学校教育中,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,因此教育活动应围绕是否符合人的规律,是否符合人性的规律而展开,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。正如这本书所说,传统的观念神化教师东西太多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,这些固然是在肯定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,但耀眼崇高的字眼背后,常常遮盖了这么一个事实:教师也是人。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,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时时为师,处处为范,没有个人的欲望和追求。那种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舍弃自我的做法,实际上只能造成教师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悖离。事实上,这种对教师的不公正定位,常常也导致不正确的学生观。领导、教师、家长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好学生观念表达给学生。那就是:时时维护师道尊严,处处服从老师的命令要求;从不违反纪律;有浓厚的学习兴趣,好学不倦;十项全能,样样皆行。这些要求不但令学生感到不合情理,进而产生逆反情绪,也容易让老师产生失望感和挫败感。而学生达不到这些要求时,人们又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是教不好的老师的观念将责任归结于教师的身上,甚至于以此来对教师进行考评。

这种否定个性,否定人性的要求和做法,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严重地挫败师生的积极性,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,阻碍师生的理解与沟通,并直接损害教学的效果。除此以外,还有许多因素影响制约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。

因此在正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后,这本书提出了有效改善师生沟通障碍的方式,我摘录其中几条进行阐述。

一、应该有尊重学生,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意识

  “尊重”是健康人格中的正常需要。人们生活在社会中,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,也想去尊重别人,尊重他人,就是对他人的能力与成就的肯定与赞赏。作为教师,能不能、会不会尊重学生,这也是一个重要话题。作业不整齐,学习成绩不好,违反纪律,不是心平气和的教育,而是严厉的批评和斥责。斥责教育的阴影总徘徊在某些师生的周围,学生非但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功乐趣,反而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。因此,我们必须学会积极地无条件的尊重学生。

    首先,把学生看成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接纳之。在教育学生的时候,教师总习惯于指出甚至夸大学生的缺点,把其贬得一文不值。使学生在情感上难以接受。尊重学生就应肯定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断进步的潜力,只有这样,才能给学生以自信,引导学生不断进步。其次,尊重意味着信任。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,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,这是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。传统教育强调“管教”,提倡“棍棒之下出孝子”,“严师出高徒”,虽不无一定道理,但缺乏对受教者的信任,是难以行成师生沟通氛围的。再有,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。学生的家庭,成长经历,个人的成绩,所犯的过错,只要是有利维护学生自尊心的,施教者就应积极保护。

    二、用童心与学生交流

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时代,童年的印象对于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,是一种很珍贵的财富。小学的思维发展都还处于初级阶段。教师不能总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,这样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的,那些新颖、奇特的东西都会被否认,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。在课余时间要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,玩在一起,主动接近他们,设身处地,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,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,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同与共感。

    三、真诚与学生分享自己 

对于师生的沟通,教师往往只着眼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,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,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没有与学生分享,造成沟通的不平等。因此,教师要放下架子,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,将自己的内心世界、所思所想、经历经验、情绪感受、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的、自然真实的与学生分享,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、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,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。

以诚待人,是为人处世之根本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,不能刻意扮演教师角色,而应将真正的自我表现出来,让学生了解你是真诚可靠的人。只有表现出真正要与之分担一切喜怒哀乐情感,学生自然也就乐于将内心的情感与你分享。当然,真诚是自然流露,但不能完全失控,要以不伤害学生为原则。    

四、要有共情意识    

    教师要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,就应设身处地体会学生内心感受,从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,所作所为。所谓共情,就是推人及己,推己及人以达到情同此理,心同此心的意思。为此,教师不仅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,更应把自已的体会告诉学生,助其了解自我,剖析自我,产生被理解、接纳的激动之情。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,何愁达不到相互的沟通与理解呢?

    五、善于捕捉沟通时机    

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。需要得到满足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。得不到满足,便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。当学生最需要爱护、理解和引导的时候,也就是师生感情沟通的最佳时机。    

沟通是一门艺术。要自觉地运用有效的方法,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技巧、手段外,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颗平等待人的心。在沟通中,只有师生共同的投入,互相影响,互相启发,互相发现,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才能实现预期理想的效果。总之,现代社会的学生需要不是高高在上,命令喝斥的管教者,而是能与之平等相待,同甘共苦,同喜同悲的良师益友。任何违背人性的教育方式,都将必然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划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。二十一世纪的教育,应该是回归人本的教育。让我们共同架设这样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吧!

 

2015.8  潘晶晶

 

 

温州市娄桥外国语学校 © 版权所有  学校地址:温州市瓯海区瓯海大道新区府旁  浙ICP备15005278号 技术支持: 捷点科技
友情链接: 中国禁毒展览馆 | 浙江禁毒网 | 中国反邪教网

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642号